黃河新聞網朔州訊(記者 石洪杰 通訊員 王榮、王曉麗、唐麗)為全面、準確掌握懷仁市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底數,科學、有效構建新時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傳承利用體系,連日來,懷仁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隊深入城鄉(xiāng)各個角落,運用先進技術手段與傳統(tǒng)田野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力求詳盡地記錄每一處文物的現狀、歷史與文化價值,為傳承與保護珍貴的文化瑰寶、續(xù)寫地區(qū)文化脈絡奠定堅實基礎。
小雪時節(jié),日暖風寒。站在西安堡遺址的古城墻上俯瞰城內錯落有致的房屋,恬靜安詳的村舍在五百多年歷史的城墻內,歷經風雨,歲月更迭。普查隊員們手持航拍器、照相機等設備,按普查標準規(guī)范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測量記錄,認真做好文物數據和相關資料的采集和登記工作。
懷仁市文物保護服務利用中心文保員付帥指著砌在村里城隍廟墻角下的兩塊黝黑石碑,向記者詳細解說了它們的來歷:“金湯二字碑刻原位于西安堡南門樓之上,刻于明萬歷年間距今有460多年歷史,隨著歷史車輪的前進,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毀壞,流落在荒蕪人煙的田野,后被上世紀九十年代文館所老一輩工作人員在保護期間重新鑲砌在寺廟外圍?!?/p>
古老的西安堡,數百年的歷史記憶口口相傳。普查隊員不僅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信息數據的錄入,并完成審定,更是將每一處文物的文化背景銘記于心。
據了解,懷仁市共有文物保護單位352家,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有遼代清涼寺磚塔、新石器鵝毛口遺址、金沙灘漢墓群、北魏丹陽王墓,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縣級文物50處。當地文物資源分布廣泛,普查范圍廣,調查難度較高。普查期間,隊員們克服天氣寒冷、路程遠等因素,堅持深入一線,實地對已認定、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開展復查,對新發(fā)現不可移動文物開展調查。
“在第四次文物普查中,我們首先是落實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所有古建筑的保護。其次是我們進一步發(fā)掘了本市所有固定主建筑,還增加了更多民間的新發(fā)現,包括遺址、民居、寺廟等等?!睉讶适械谒拇稳珖奈锲詹樾〗M的王守政說。
通過文物普查工作,懷仁市不斷完善不可移動文物認定登記公布機制、建立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目錄、公布體系和資源大數據庫,以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提高全社會對文物的認知,營造了人人參與文物普查與保護的良好氛圍。
懷仁市親和鄉(xiāng)副鄉(xiāng)長曹麗芳表示,“文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普查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促進文化傳承和發(fā)展,激發(fā)民眾對自己文化根源的認同感和自豪感?!?/p>
文物是歷史的“活化石”,是傳承文化最好的物質載體。今后,懷仁市將繼續(xù)全力做好文物普查工作,通過文物普查挖掘文物價值,促進文物保護,增強文化傳承,讓更多沉睡在懷仁的文物“蘇醒”,連接現代文明,化身歷史“解說員”,為世人講述歷史長河中的懷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