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新聞網(wǎng)訊(記者侯津剛)12月12日,“美成天龍——天龍山石窟數(shù)字復原國際巡展”在中國政法大學開展,為全國高校巡展首站。展出的2021年回歸天龍山石窟原屬地的第一尊流失佛首1:1復制品、天龍寺遺址出土的6件石刻造像復制品,均是首次在省外亮相。
太原天龍山石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鑿于東魏、北齊、隋唐時期,現(xiàn)存洞窟25座,大小石佛造像500余尊,堪稱東魏至隋唐時期中國石窟藝術的巔峰之作,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承載著“錦繡太原城”的厚重底蘊和中華文明的燦爛基因。
天龍山石窟數(shù)字復原國際巡展項目,是國內(nèi)將歷史原因造成分離的珍貴文物與原始環(huán)境全方位虛擬合體的首創(chuàng),是國際上第一例該類型文物的大型數(shù)字復原巡展,也是文物與科技深度融合的鮮活實踐。展覽借助沉浸式影院、幻影成像、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數(shù)字化再現(xiàn)了散落在9個國家、近30座博物館的100余件天龍山造像,通過“山”“佛”“人”3個版塊,從晉陽城與天龍山、天龍山石窟藝術、天龍山石窟研究保護與利用3個方面,展現(xiàn)了天龍山石窟藝術之美和數(shù)字技術之美的巧妙融合,呈現(xiàn)出天龍山石窟藝術的輝煌瑰麗。
此次亮相的唐代佛造像文物,雕刻技藝嫻熟、造型靈動細膩、地域特色鮮明,堪稱唐代天龍山石刻造像藝術的精品,反映了唐代“北都”太原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盛況。
此次天龍山石窟數(shù)字復原國際巡展中國政法大學站,由中共太原市委組織部指導,太原市文物局、中國政法大學主辦,黃河文化石窟寺聯(lián)盟、太原市文物保護研究院(天龍山石窟博物館)、中國政法大學黨委宣傳部承辦,作為繼法國、太原、南京、埃及展覽后的全國高校巡展首站,是太原市深化“省校合作”、打造智慧博物館、加強石窟寺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太原市加強文物交流互鑒、推動晉陽文化走向全國、擦亮“唐風晉韻·錦繡太原”金色名片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山西省深入實施創(chuàng)新驅(qū)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zhàn)略。太原市立足資源稟賦,持續(xù)打造紅色、經(jīng)典、智慧、群眾四類博物館,突出科技賦能文物創(chuàng)新發(fā)展,集中力量打造展現(xiàn)晉陽風華的博物館之城。太原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玉偉表示,石窟寺作為中華文化傳承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天龍山石窟,堪稱東魏至隋唐時期中國石窟藝術巔峰之作,生動承載和詮釋了太原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希望通過此次展覽讓更多人了解天龍山石窟、了解太原、走進太原,實地感受穿越千年的文物之美,盡情享受源遠流長的文化之美,深切體驗錦繡風華的城市之美。
太原市文物局將積極踐行“省校合作”,致力于搭建文物部門與高等院校間合作共贏、互促共榮橋梁紐帶,立足太原豐富的文物文化資源優(yōu)勢,依托高等院校深厚的科研力量,借助大學生實習實訓契機,推動雙方在涵蓋文物本體保護、考古發(fā)掘研究、規(guī)劃方案設計、紅色文化研究、教學實踐基地等全業(yè)務領域深入合作,持續(xù)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和傳承弘揚展示水平。
同日,“天龍山石窟建筑藝術賞析”學術講座在中國政法大學舉辦,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助理教授、研究員彭明浩通過分析天龍山石窟中北齊、隋、唐不同時期的石質(zhì)窟檐遺存,系統(tǒng)論述天龍山石窟在考古學、藝術史、建筑史學領域的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