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調查研究作為“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既是開展好主題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做好各方面工作的基本功。在積極開展調查研究的同時,也應對調研的態(tài)度、立場、方法、機制、效果等審視分析,對存在的問題反思改進,把調查研究做深做實、做精做準,真正使調研過程成為加深對新時代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領悟的過程,成為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lián)系的過程,成為加快推動高質量發(fā)展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過程。
“學而不思則罔”,學習不思考,總會感到迷茫?!安簧钏级谜?,其得易失”,不經過深思而得來的成果,即使得到了也容易失掉。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在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調查研究更是我們黨重要的執(zhí)政本領。當前,在全黨開展的主題教育中,廣大黨員干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大興調查研究的要求部署,自覺轉變作風、積極深入基層,尋找新問題、研究新辦法,有效推動黨中央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在基層落地生根。當我們在調研中取得一些成績時,也須想一想:初衷偏離沒有?步調走樣沒有?好事辦好沒有?群眾認可沒有?既然調研就是要找問題,也不妨找找調研的問題。
一思:真答卷還是抄答案
是保持趕考的清醒與謹慎,真訪真察真答卷呢?還是帶著趕場的匆忙和應付,閉門造車抄答案?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我們大興調查研究,就是為了把人民對我們黨的“考試”、把我們黨正在經受和將要經受各種考驗的“考試”考好,努力交出優(yōu)異的答卷。面對關系我國發(fā)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回答好這些問題,不能閉門造車,不能靈機一動,而是要深入進行調查研究,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作出理論概括和政策設計?!秉h員干部應緊盯老問題、研判新問題、抓住大問題、聚焦難問題、突出重點問題,踏踏實實調查研究,真真切切解決問題,答好時代問卷,考出人民滿意的好成績。然而,一些同志在調研中并無趕考之敬畏,倒似趕場般應付,最后為了拿出調研報告,或逐級要求報材料,或匯總材料拼材料,或借助網絡抄材料,實則是閉門造車抄答案。有的領導一看到出現(xiàn)問題,或是求全責備、或是作出不切實際的指示。事實上,任何政策都建立在對事物差異性的分析和把握之上,沒有差異性就沒有政策?;鶎訉嶋H千頭萬緒,各地情況千差萬別,照搬照抄的答案,必然會導致“水土不服”。一份份考卷,答得怎么樣,最后都要交給人民評判。所以說,要聚焦實踐遇到的新問題、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國際變局中的重大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從現(xiàn)實中找問題,在實踐中尋答案,在創(chuàng)新中求突破。切莫讓趕考變趕場,真答卷變成抄答案。
二思:鋪下去還是撲下去
是僅僅安排指示、鋪開布下、倚窗憑欄聽風雨呢?還是撲下身子、躬身入局、出水才見兩腳泥?
態(tài)度和方法決定著調查研究的成效。調研能不能扎實有效,看的就是有沒有真態(tài)度、誠心意。現(xiàn)在通信很發(fā)達,通過打打電話、發(fā)發(fā)微信、看看材料也能了解很多情況,但群眾的很多想法,往往不是在那些很正式的場合、當著很多人的面會講出來的,而是要走家串戶、噓寒問暖嘮家常才聽得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經常撲下身子、沉到一線,近的遠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眾表揚和批評都要聽,真正把情況摸實摸透?!秉h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率先垂范,頂風雪、踏泥濘、聽真話、察真情,一次次不遠千里、一次次風雨兼程、一次次傾聽民聲,為全黨樹立了光輝典范。然而,現(xiàn)在有些同志把調研現(xiàn)場當秀場,一陣風來,一溜煙去,出發(fā)一車子、開會一屋子、發(fā)言念稿子。有的領導干部到基層調研,前呼后擁、層層陪同。這樣的調研,既增加基層負擔,產生新的形式主義,又影響決策的科學性,還損害了干部形象。俗語講,“出水方見兩腳泥”,作為黨的領導干部,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市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xiāng)鎮(zhèn),當省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縣市區(qū)。袖子擼一擼、褲腳挽一挽,才能真正掌握全面、真實、豐富、生動的第一手材料。要嚴格執(zhí)行中央八項規(guī)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多采取“四不兩直”方式,輕車簡從,厲行節(jié)約,不增加基層負擔、不草率決策指示。調查研究,既要鋪下去,更要撲下去。
三思:進門檻還是進心坎
是腿動心不動、只邁進群眾的門檻呢?還是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溫暖民心,走進群眾的心坎?
調查研究猶如一座橋,連著真知與行動,也連著黨心與民心。做好調查研究,考驗的是工作作風,厚植的是人民情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邁進群眾的門檻容易,走進群眾的心坎不易”。確實,有的同志人是下去了,但腿動心不動,并沒有帶著心,并沒有動真情,距離“身挨身坐、心貼心聊”還有一定差距。有的同志光看當?shù)馗刹康目陬^匯報和書面材料,不聽聽人民群眾有哪些想法、有哪些困難。肩上有沉甸甸的擔子,身后有群眾眼巴巴的目光。再熱鬧的花活,也比不上解決一件百姓心頭事;再豪邁的表態(tài),也取代不了對急難愁盼的關切。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時,倡導推動“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憂,辦萬家事”,并且身體力行,引領干部既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到”基層。在調研中,要做到知民情、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從而把調研結果轉化為務實舉措,把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用真心才能換來真話,用真情才能贏來交情。走不到群眾心坎里的調研,去了也是隔靴搔癢;沒有對群眾訴求回應的調研,走了還是徒留悵惘。進門檻易、進心坎難!進心坎必先進門檻,進門檻是為進心坎。調查研究,既要走進群眾門檻,更要走進群眾心坎。
四思:一棒子還是一攬子
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無頭緒少章法呢?還是做好規(guī)劃,統(tǒng)籌安排,一攬子考慮問題?
“凡謀之道,周密為寶”,調查研究只有計熟事定,才能舉必有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統(tǒng)籌安排每個批次、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重點和工作進度,使整個活動銜接緊湊、推進有序?!痹谏钊牖鶎诱{研之前,應提前圍繞調研內容,結合本地區(qū)本部門本單位實際,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研究制定方案,明確調研的項目課題、時間地點、方式方法。毋庸諱言,我們也看到,有的單位事先規(guī)劃不足、統(tǒng)籌不夠,出現(xiàn)了扎堆調研、多頭調研、重復調研的現(xiàn)象,眉毛胡子一把抓、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既無頭緒又無章法。有的地方一個月有十天都在接待調研組,個別地方一天之內要接待好幾批調研人員。尤其是對于一些出典型的基層單位,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給調研組準備材料、匯報工作,對正常工作造成不小的影響。解決調研過程中的這些問題,統(tǒng)籌推進、一攬子謀劃尤為重要。多個部門對同一點上的調研,能合并的合并調研;出去調研一次,盡可能把想了解的問題梳理清楚;同類型的問題,選擇更具典型意義或工作困難更大的地方調研。要嚴格落實領題調研相關要求,盯緊一個課題把情況摸清摸透,不應隨意增加調研題目,避免相近問題多頭調研或同一問題重復調研。對表現(xiàn)在基層、根子在上面的問題,對涉及多個地區(qū)或部門單位的問題,上下協(xié)同、整體推動解決。
五思:見樹木還是見森林
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以點概面、以偏概全呢?還是見微知著、找準典型,以點帶面、統(tǒng)攬全局?
調查研究必須堅持系統(tǒng)觀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各領域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對各方面工作提出的具體要求,都要放在整個科學體系中來認識和把握,避免碎片化、片面性,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新時代新征程,我們所面臨問題的復雜程度、解決問題的艱巨程度明顯加大,社會利益關系十分復雜,如果沒有全局觀念,沒有整體觀念,處理不好兩點論和重點論的辯證關系,調研工作就會陷入“只緣身在此山中”“盲人摸象”的誤區(qū)。調查樣本選取上,只選示范點模范生,不看困難處差等生;調查路線安排上,舍遠求近圖輕松,馬上觀花過眼忘;調查結論得出上,以偏概全看眼前、坐而論道瞎指揮……這都不符合辯證法。樹木與森林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沒有樹木就沒有森林,但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只能看到局部、看不清全局,只能看到片面、看不到整體。調查研究既要善用“特寫鏡頭”,看清楚一棵樹的枝干葉脈,更要善用“廣角鏡頭”,看清楚這棵樹生長的整片森林,才能不斷提高觀大勢、謀大事的能力,才能主動把本地區(qū)本部門的工作融入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大局中去考察。
六思:看現(xiàn)象還是看本質
是蜻蜓點水、霧里看花,僅僅看到表象就匆忙下結論呢?還是撥開迷霧、條分縷析,把握問題實質、把握矛盾規(guī)律、把握發(fā)展趨勢?
調查研究,不僅要調查,更要研究,要弄清事情真相和全貌,把握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找到破解難題的辦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到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币朴谕ㄟ^縱向和橫向的比較,從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特別是復雜的因果關系中把握問題的實質,從短期波動中探究長期趨勢。然而在調查研究過程中,有的同志常常被問題的表象牽著鼻子走,甚至被假象所迷惑。有的調而不研,只做材料的統(tǒng)計師、收集員,不做分析師、研究員。有的只憑老經驗,不看新情況,不隨著時間地點條件變化而認識問題。有的一發(fā)現(xiàn)問題就責怪干部,認為這也不對、那也不行,忽視了造成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一定是干部工作沒做好,而要放在歷史進程中判斷、放在特定背景下判斷、放在發(fā)展趨勢中判斷?!安偾髸月?,觀千劍而后識器”,在紛繁復雜的現(xiàn)象中,有進步有落后,有一般有特殊、有真相有假象,多進行比較分析、多進行追根溯源、多從草蛇灰線中看到伏脈千里,經過多次“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才能看清本質,得出結論,作出正確的決策舉措。
七思:口號響還是號脈準
是拍著胸脯表態(tài),只把口號喊響、把流程走完呢?還是冷靜號脈問診,理性查找問題,精準解決問題?
調查研究要冷靜觀察、理性判斷,切忌空喊口號、光說不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好脈,中國身體怎么樣,如果有病是什么病,用什么藥來治,對這心里要透亮透亮的。號脈都號不清楚,那治什么???”調研工作誰做得好、做得實,不是看誰口號喊得亮、口頭表態(tài)快,而是看有沒有切中要害把脈問診、有沒有解決問題。然而,個別干部偏離了調研的初衷,調研目的異化成為讓別人知道我在調查研究、知道我在忘我工作、知道我在接觸群眾。有的干部認為,調研無聲無息、解決問題埋頭苦干,最后得不到認可,要想得到認可就要出頭露臉,口號喊起。習近平總書記專門批評了這種現(xiàn)象,一針見血指出,這是私心雜念在作怪。調研工作可以喊口號,但不能僅僅喊口號,更不能口號是一回事做的是另一回事??谔栱懘娌涣颂柮}準。沒有號清楚脈,就口號喊起、盲目干起,治不好病,可能還要了命。所以說,拿回數(shù)據來要分析,必要時還可以搞幾家會診,相關部門坐在一起,綜合分析研判,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來。要摒棄“說起來重要、喊起來響亮、做起來掛空擋”的行為,杜絕“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說到底,調查研究不是做秀,而是要把功夫下到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上。
八思:諱有疾還是治未病
是發(fā)現(xiàn)問題藏著掖著、諱疾忌醫(yī),導致問題成堆、積重難返呢?還是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治之于未亂?
調查研究要敢于正視問題、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還要及時發(fā)現(xiàn)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在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呈現(xiàn)出許多不同以往的新特點、新情況,對于各種問題,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無形。即便形勢很好,我們仍要保持清醒頭腦,能敏銳發(fā)現(xiàn)問題的苗頭。中醫(yī)講究“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yī)之于無事之前”,蘊含著中華民族未雨綢繆、居安思危的古老智慧。有的同志看不起小問題,看不到潛在問題,殊不知這有可能正是損毀千里之堤的小小蟻穴、掀起颶風駭浪的蝴蝶翅膀。有的同志看不見長期存在的老問題,殊不知這有可能正是黑天鵝或灰犀牛,在特定的時候就會搖身一變、呼嘯而來。更怕的是發(fā)現(xiàn)了問題還藏著掖著,采取鴕鳥戰(zhàn)術、一躲了之,但實際上諱疾忌醫(yī)、回避問題,只會使問題更趨復雜、更難處理,最后小病釀成大患。既然當干部,就不能怕問題,要看到矛盾可以轉化,及時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完全可以轉危為機、危中尋機,反而能將壞事變成好事,不利化為有利。所以說,調查研究要善于發(fā)現(xiàn)苗頭性、傾向性問題,防患于未然,治之于未亂。
九思:手電筒還是手術刀
是只拿手電筒照照而已,甚至只照別人不照自己呢?還是打起聚光燈、舉起手術刀,刮骨療毒、治病救人,而且勇于刀刃向內、自我革命?
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從發(fā)現(xiàn)問題到推動問題解決,正是調查研究使命所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踐證明,各級領導干部敢于拿自己開刀,解決問題才能勢如破竹,改進工作才能立竿見影?!苯鉀Q問題要敢握手術刀,敢上手術臺,敢于刀刃向內,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少從別人身上找借口。解決問題要選準手術刀,哪些方面突出就聚焦哪些方面,問題產生在哪個環(huán)節(jié)就聚焦到哪個環(huán)節(jié),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尋找務實管用的破解之策。手電筒也需要,但手電筒照到的往往是浮于表面的問題,或是別人的問題。所以說僅有手電筒不行,只照別人不照自己要不得,拿著手電筒搞燈下黑更不行。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把自己擺進去、把職責擺進去、把工作擺進去,著力從思想根源上解決問題。要打起聚光燈、聚焦矛盾問題,再拿起手術刀、祛除頑瘴痼疾。特別是要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逐一梳理形成問題清單、責任清單、任務清單,狠抓落實,緊盯不放,一抓到底,做到問題不解決不松勁、解決不徹底不放手,把一個個“問題清單”變?yōu)椤俺晒鍐巍薄?br data-filtered="filtered"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
十思:一陣風還是久為功
是走走過場、雨過地皮濕、來去一陣風呢?還是建立起調研常態(tài)化、長效化機制,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真正大興調查研究?
端正調查研究態(tài)度,掌握調查研究本領,不是一陣子的事,而是一輩子的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群眾最擔心的是教育一陣風、雨過地皮濕,最盼望的是保持常態(tài)化、形成長效機制?!闭{查研究工作不可蜻蜓點水,不可虎頭蛇尾,不可帶著群眾的期盼走了,再無回應,空留回憶,必須善始善終、善作善成,必須久久為功,形成制度形成風氣。習近平總書記對調查研究常態(tài)化制度化提出了明確要求,黨章黨規(guī)黨紀也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調查研究不能是一陣風,而是一種工作方法、一種工作制度,更是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肩負的一項政治責任。通過強化調查研究工作制度,推動領導干部帶頭調研,拿出一定時間深入基層。通過細化黨員干部調查研究規(guī)定,著力打通貫徹執(zhí)行中的堵點淤點難點。對各地區(qū)各部門的好做法好經驗,及時以制度形式固定下來。對反復出現(xiàn)的問題,注重從制度上找原因,做好完善機制、建章立制的工作,防止問題反彈。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做做調查的調查、聽聽回應的回應、找找問題的問題,很有必要。實踐出真知,但并非一蹴而就。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運動,是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又由理性認識回到實踐的飛躍,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以致無窮的辯證發(fā)展過程。我們必須不斷檢視思考,始終堅持以正確的態(tài)度、立場、方法開展調查研究,才能進一步把調研工作做深做實、做精做準,使大興調查研究的過程成為打開發(fā)展新局面、取得工作新成效的過程,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把各項事業(yè)推向前進。(執(zhí)筆人:劉曉哲 張晉鵬 馮文斌 劉依塵)